parentDirNameは:de
kencodeです:01
Ubersicht Hokkaido und Liste der Gemeinden | Tolle Suche in Japan

Tolle Suche in Japan

地方政府 北海道


单击城市、城镇或村庄名称即可跳转到该城市
1.札幌市
札幌市(日语:札幌市/さっぽろし Sapporo shi */?)是位於日本北海道道央地區的都市,為北海道首府以及石狩振興局本部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擁有超過190萬人口,是北海道最大都市、以及日本人口第五大都市,集中了北海道35%的人口,而札幌都市圈更集中了北海道約半數的人口。雖然地理位置位於北海道西部,但卻是北海道鐵路、高速公路、航空路線的放射點,因此在交通上也是北海道的中心。 札幌市的歷史開始於1869年日本設立開拓使時在此設置札幌本府。札幌的建設計劃由時任開拓判官島義勇提出,他參考京都規劃了棋盤狀城市,以創成橋東側為基點,將創成川作為南北軸,渡島通(現南1條通)作為東西軸。而大通公園則是現在札幌市的東西主幹線。1972年,札幌市舉辦亞洲首次的冬季奧運會。此後札幌市舉辦了多種國際體育賽事。札幌市還是日本著名的觀光都市,並且在日本的魅力城市排行榜中亦排名前列。2013年,札幌市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中的媒體藝術城市,是世界第二個和亞洲首個加盟城市。 札幌市的市徽外觀是一個六角形,代表冰晶(雪花)的形狀,是北海道的象徵。在六角型內側的圓形其實是漢字「札」字的變體,而整個圓形又可視為是日文片假名「ロ」字的變形,是札幌的日語片假名寫法「サッポロ」中的一部分。市徽中央的五芒星代表北極星,是北方的象徵。並且五芒星的形狀又與日文片假名字母「ホ」近似,是日語中「北方」或「北海道」的拼音字首。
人口:1,959,640   区域:1,121.26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札幌市:旅游景点::  神社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车站公园酒精
2.函館市
函館市(日语:函館市/はこだてし Hakodate shi */?),舊稱箱館,是位於日本北海道南部(道南)渡島半島東南龜田半島上的沿海城市,也是道南的中心城市。其東、南、西方分別被太平洋、津輕海峽和函館灣包圍,現為中核市。函館是北海道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僅次於札幌市與旭川市,是道南區域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北海道政府的派出機關渡島綜合振興局辦公室所在地亦位於此。函館三面環海,自古以來就是優良的漁港,漁業和水產加工業一直是當地的主要產業之一,其中烏賊更是具代表性的特產。函館港是天然良港,也是連接北海道和本州的交通節點。函館港是日本最早和外國通商的港口之一,從幕府末期就開始有西方文化傳入,許多遺留至今的史跡帶動了觀光產業的發展。在品牌綜合研究所進行的調查中,函館市自2014年開始連續三年在日本最具魅力市町村排行榜中奪魁。但另一方面,函館市的人口減少問題十分嚴重。2014年。函館市全市被認定為過疎地區。 函館這一地名起源於在室町時代的1454年(享德3年),津輕豪族河野政通在時稱「宇須岸」(ウスケシ(us-kes)或ウショロケシ(us-oro-kes),阿伊努語的意思為「灣岸之盡頭」)的漁村興建宅邸,因建築的外觀像箱子,故以「箱館」(和「函館」日語發音相同)作為地名。1869年,蝦夷地改名為北海道,箱館也改名為「函館」。也有認為是來自阿伊努語「hak-casi」(淺籬笆)的觀點。
人口:244,497   区域:677.86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函館市:旅游景点::  城堡博物馆车站海岸特色产品
3.小樽市
小樽市(日语:小樽市/おたるし Otaru shi */?),是位於日本北海道中央區域(道央)的一座港口都市,北邊面向日本海,東邊緊鄰北海道道廳所在地札幌市。小樽市因發展時間比大多數北海道城市來的早,是較早開始發展的港口都市之一,市區內有著許多百年傳統歷史建築。小樽憑藉獨特的城市景觀、眾多壽司餐廳、玻璃工藝等特色而成為日本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在市町村的魅力度排名中亦常排名日本前十。小樽距離札幌市距離約40公里,通過國道5號和札樽自動車道可在1小時內往返兩地。乘坐列車從小樽出發到札幌車站則需要約30分,到新千歲機場則需要約70分。這一地理位置使得小樽市有超過一成人口通勤通學至札幌市,是札幌重要的衛星城市。小樽是後志綜合振興局轄下人口最多的行政區。雖然小樽是該振興局負責範圍內唯一的市,但振興局辦公室卻並未設於此,而是設在地理位置位於中心的俱知安町。 小樽的地名源自於阿伊努語的「ota-ru-nay」(侵蝕沙灘的河川/沙灘上有痕跡的河川)、「ota-nay」(沙的河川)或「ota-or-nay」(沙灘中的河川),其發音與日語的「小樽內」相同。此處的河川原本並非指小樽市中心,而是指小樽市和札幌市界河星置川的下游。星置川目前的出海口並不在小樽市區內,而是在小樽市轄區的東端。松前藩在河口處曾設有商館,但該地由於在冬季受季風影響,不便之處較多。因此避風港搬遷到現在的小樽市中心,但仍然使用小樽內這一地名。
人口:108,553   区域:243.83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小樽市:旅游景点::  博物馆车站
4.旭川市
旭川市(日语:旭川市/あさひかわし Asahikawa shi */?)是日本北海道上川綜合振興局境內的一個城市,是北海道僅次於札幌市的第二大城,現為中核市,也是該振興局的行政中心所在地。近年來以旭山動物園和旭川拉麵聞名日本國內外,現與釧路市同被指定為北海道的國際會議觀光城市。 位於上川盆地的中央,境內有石狩川、忠別川、美瑛川、牛朱別川等共130條大小河川通過,並建有740多座橋樑,因此旭川市又有「河的城市」之稱;其中以位於石狩川和牛朱別川會流處,1932年完成的鐵製拱橋──旭橋──最受到市民的喜愛,除了是旭川的象徵外,也被指定為北海道遺產。 又由於位處道北地區的中心位置,旭川市除了是附近地區行政、商業與工業方面的核心城市外,本身也因多條主要鐵路與公路路線在此交會,而成為重要的交通要衝。因地處北海道內陸,冬夏溫差大,曾在1902年1月25日出現-41.0℃的日本氣象官方觀測紀錄的史上最低溫纪录;夏季温暖,偶有炎热天气。但由於無梅雨又少有颱風侵襲,因此降雨少且濕度相对较低。 與大部分北海道地區的地名相同,旭川的地名也源自於當地原住民愛奴族的語言。愛奴族稱呼流經此地的忠別川為「有著波浪的河川」(ciw-pet/チウ・ペツ)或是「秋天的河川」(cuk-pet/チュク・ペツ),但卻被誤會為是發音類似的「日之川」(cup-pet/チュッ・ペツ),並進一步演變為「旭川」而成為地名。
人口:324,185   区域:747.66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旭川市:旅游景点::  博物馆文学馆车站特色产品酒精
5.室蘭市
室蘭市(日语:室蘭市/むろらんし Muroran shi */?)為北海道西南部(屬道南區域)沿海的城市,位於繪鞆半島,其東、西、南三面環太平洋,具有天然良港的環境。鋼鐵工業十分發達,甚至被認為是新日本製鐵和日本製鋼所兩家製鐵公司的企業城下町(企業城),同時還有造船、煉油等工業,是北海道具代表性的重工業都市。 該市也是膽振綜合振興局的所在地,但人口和產業規模在膽振綜合振興局內均為第二,僅次於苫小牧市。城市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mo-ru-e-ran-i」,意思為由小坡道下來的地方,被認為是指轄區內崎守町仙海寺前面的斜坡。在明治時代,名稱則為「モルラン(moruran)」。 由於轄區面積狹窄,人口密度高達1,225.82人/km²(2006年8月1日),在北海道僅次於札幌市;過去人口曾經多達18萬人,當時並是北海道人口密度最高城市,但在周邊的登別市、伊達市以及靠近札幌和新千歲機場的苫小牧市快速發展之後,人口逐漸外移,從1970年代開始逐漸減少,2005年起人口已低於10萬人。
人口:78,254   区域:80.88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室蘭市:旅游景点::  车站海岸
6.釧路市
釧路市(日语:釧路市/くしろし Kushiro shi */?)是位於日本北海道東部的城市,曾因漁業、工業發達而成為北海道境內人口僅次於札幌市、旭川市與函館市的第四大都市及最大道東城市,近年因人口下降嚴重,已下降為第六,而最大道東城市則易主帶廣市。日本中央政府及北海道廳在此設有負責道東區域的分支機關,甚至越南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也在此設立名譽領事館。 面積上為北海道內面積第三大的市町村(次於北見市和足寄郡足寄町),主要市區位於東南部沿海的平原區域,市區並接鄰日本最大的濕地釧路濕地。位於釧路川河口的釧路港是北海道最大的穀物進出口港,是日本國際穀物類散裝貨物戰略港灣,也是北海道東部最大的國際物流中心;釧路港自19世紀末就是北海道東部包括十勝地方、鄂霍次克地方的主要港口,帶廣市、北見市等道東的內陸城市九成的出口貨物,甚至北海道的43%地區的生活物資都需要依賴釧路港。 由於是道東地區的主要城市,市內主要產業為服務業,在釧路的沿岸地區有造紙工廠、食品加工廠、化學工廠,使得釧路市也成為道東少見的工業城市。此外,釧路港是北海道最大的漁港,魚貨種類包括鱈魚、秋刀魚、烏賊,整體漁獲量1990年起曾連續13年為日本第一的港口。
人口:160,520   区域:1,362.90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釧路市:旅游景点::  神社植物园车站公园
7.帶廣市
帶廣市(日语:帯広市/おびひろし Obihiro shi */?)是位於日本北海道東南部的城市,位於十勝平原中央,是十勝綜合振興局轄內的主要城市,也是十勝地區的農產集散地,並有大量食品加工相關的產業。過去曾經是北海道人口排名第五大城市,不過在自衛隊編制縮減及中央政府機構的縮編影響下,使得人口開始減少,在2004年3月之後,人口數被苫小牧市超越,現為北海道第六大城市,次於札幌市、旭川市、函館市、釧路市、苫小牧市。 轄內約六成地區為平原,約有一半區域為農地,由於位於內陸區域,溫差很大,夏季氣溫可超過攝氏30度,冬季氣溫可達攝氏零下20度,積雪量則比北海道靠日本海一側的區域少,年均降雪量約在200公分。 市區位於十勝川及札內川之間的平原,其都市規劃在19世紀末的開拓初期即已完成,採棋盤式規劃,市區內約九成區域的地址是採用「西(東)○條、南(北)○丁目」的方式表示,同時也學習美國華盛頓特區規劃了具有城市防火功能的對角方向道路。 「帶廣」的名稱來自阿伊努語「o-pere-per-ke-p」,意思為河口處分成多股的河川,指的是從現在帶廣市區東北側分出的十勝川支流帶廣川。
人口:164,039   区域:619.34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帶廣市:旅游景点::  车站
8.北見市
北見市(日语:北見市/きたみし Kitami shi */?)為位於日本北海道鄂霍次克綜合振興局的城市,面向鄂霍次克海,為鄂霍次克綜合振興局內最大的城市。1992年起,人口超越室蘭市,2006年進行合併後,也超越了江別市,成為北海道內的第八大城,同時是北海道面積最大的市町村級行政區,在全日本則是次於岐阜縣高山市、靜岡縣濱松市和栃木縣日光市,為全日本第四;面積相當於日本面積最小的縣--香川縣的四分之三。從轄區最西端的石北峰到最東端的鄂霍次克海岸的道路長度大約為110公里,相當於從東京車站到箱根的距離,也是全日本最「長」的市町村行政區;為了有效管理廣大的轄區,北見市在各合併前的行政區中分別設置自治區,並各設置一名副市長兼任該自治區區長。城市名稱來自松浦武四郎所命名的「北見國」,由於過去當地俗稱為北海岸,在天氣晴朗的日子又可以「看見」樺太,因此命名為「北見」。在尚未改制為市制的町村時期名為「野付牛」,名稱則是來自阿伊努語的「nup-un-kes」或「nup-kes」,意思為野地的邊緣或野地的盡頭(原端野町的町名為其意譯)。 轄區內有許多野生狐狸,甚至會出現在市區中,也因此有許多「北狐狸牧場」。
人口:113,049   区域:1,427.41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北見市:旅游景点::  动物园车站
9.夕張市
夕張市(日语:夕張市/ゆうばりし Yūbari shi */?)為位于日本北海道中部空知綜合振興局的城市,近年以生產夕張蜜瓜而聞名。 轄區位於夕張山地的南端,主要市區位於西部的河谷,及南部夕張川沿岸,其餘地區皆為山林地。過去曾經因石狩煤礦而繁榮,在1960年人口數最高曾達到116,908,但之後隨著煤礦產業的衰退人口隨之逐漸減少,目前為全日本人口第二少的城市,僅多於同樣因煤礦產業而沒落的歌志內市。也因為煤礦產業的萎縮,產業移出後留下來的週邊設施造成市政府的嚴重負擔,市政在1980年代起開始出現財政問題,最終在2007年3月6日被日本政府列為「財政重建團體」。 市名源自阿伊努語的「yu-paro」(礦泉湧出的地方)或「i-par」(出口)。
人口:6,729   区域:763.07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夕張市:旅游景点::  车站
10.岩見澤市
岩見澤市(日语:岩見沢市/いわみざわし Iwamizawa shi */?)為位於日本北海道空知綜合振興局南部的城市,位於石狩平原的東部,也是空知綜合振興局辦公室的所在地。轄區內的水稻耕作面積及收穫為北海道第一。 由於過去在北海道開拓時期,為了開採幌內煤田(位於現在的三笠市),興建了札幌到幌內之間的道路,當時在幾春別川旁(位於現在的岩見澤市轄區北部)建了讓建築工人休息的場所,稱為「湯浴澤」(ゆあみさわ、Yuamisawa),後逐漸被稱為「岩見澤」(いわみざわ、Iwamizawa),也成為現在城市的名稱。
人口:76,760   区域:481.02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岩見澤市:旅游景点::  博物馆车站
11.網走市
網走市(日语:網走市/あばしりし Abashiri shi */?)位於日本北海道東部(道東),為鄂霍次克綜合振興局轄下城市,也是鄂霍次克綜合振興局辦公室所在地,在北見市以東約50公里。北邊面向鄂霍次克海,境內多丘陵,市中心位於網走川出海口附近,並延伸到周邊海岸附近的平地。轄區內西北部有能取湖,中部有網走湖、東部有濤沸湖,皆屬於網走國定公園。若按照字母排序的話,網走(Abashiri)是日本排序最前的市町村。 城市名稱來自阿伊努語的發音,但目前對原始意義有不同的見解,包括: 「ci-pa-sir」:意思為我們發現的土地。 「apa-sir」:意思為入口的土地或者漏水的土地。 「cipa-sir」:意思為祭壇的島。
人口:33,444   区域:471.00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網走市:旅游景点::  博物馆车站公园
12.留萌市
留萌市(日语:留萌市/るもいし Rumoi shi */?)是日本北海道留萌振興局的振興局所在地,位於留萌振興局南部,臨日本海,也是留萌振興局的中心城市,主要的產業包括商業、土木業和水產加工業。虽然辉煌不及往昔,但现在仍是鯡魚的主要捕獲港口,也是鯡魚卵的最大加工地。拥有日本少有的入超港——留萌港。 名稱來自阿伊努語的「rur-mo-ot-pe」(潮汐和緩的河川)或「rur-pa-moy」(潮水東側的灣)。
人口:19,236   区域:297.84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13.苫小牧市
苫小牧市(日语:苫小牧市/とまこまいし Tomakomai shi */?)是北海道西南部的城市,距離札幌市僅九十分鐘的車程。與室蘭市都是北海道具代表性的工業都市、企業城市和港灣都市。自明治時期該市就開始發展造紙業,目前每年的報紙用紙產量約有100頓,佔全日本的30%,其中王子製紙苫小牧工場是全世界報紙產量最大的工廠,因此目前苫小牧有「紙的城市」之稱,造紙工廠的紅白煙囪更被稱為「王子的煙囪」,成為當地的象徵。 在日本經濟高速成長期時,由於政府在這裡興建苫小牧港、加上有道央自動車道經過,並緊臨新千歲機場,因此成為綜合工業區,建設了大量的工業基地。 雖然為工業城市,但仍保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東側有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宇都內湖,同時北寄貝的漁獲量佔全日本的一成,因此也成為苫小牧市市貝。 市內盛行競速滑冰和冰球,市內有許多滑冰場和冰球隊。此外,市內的駒澤大學附屬苫小牧高等學校先後在2004年、2005年的夏季甲子園連續取得優勝(冠軍),並於2006年獲得準優勝(亞軍),也是目前北海道唯一曾經獲得甲子園優勝的學校。 市名源自阿伊努語的「to-mak-oma-i」,意思是沼澤內的河。過去的苫小牧川在阿伊努語中稱為「mak-oma-i」,意思為進入深山的河川,而苫小牧川在通過沼澤的地方則是加上阿伊努語中有沼澤意義的「to」,因此就成為「to-mak-oma-i」。
人口:168,309   区域:561.57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苫小牧市:旅游景点::  车站公园
14.稚內市
稚內市(日语:稚内市/わっかないし Wakkanai shi */?)是位於日本北海道北部的城市,也是宗谷綜合振興局所在地,是日本實際控制領土中的最北端(未含與俄羅斯有爭議的北方四島),也因此轄區內有許多事物被冠上「日本最北」的稱號。東面向鄂霍次克海,西面日本海,北為宗谷海峽,從最北端的宗谷岬到對岸俄羅斯庫頁島南端的西能登呂岬的距離約為43公里。宗谷本線位於市中心的稚內車站同時也是日本最北的鐵路車站,車站並設有紀念碑供旅客拍照留念。年均溫只有攝氏7℃。稚內市現在的主要產業包括了漁業、農業和觀光業。 名稱則是來自阿伊努語的「yam-wakka-nay」,意思為流著冷水(飲用水)的河川。
人口:31,642   区域:761.47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稚內市:旅游景点::  车站
15.美唄市
美唄市(日语:美唄市/びばいし Bibai shi */?)是位于北海道中部,空知綜合振興局轄下的一個城市,轄區東部為夕張山地延伸出的山區和丘陵,過去曾經盛產煤礦。 市名源自阿伊努語的「pipa-o-i」(有很多藍貝的地方)或「pipa-oma-nay」(有藍貝的河川)。
人口:19,501   区域:277.69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美唄市:旅游景点::  车站
16.蘆別市
蘆別市(日语:芦別市/あしべつし Ashibetsu shi */?)是位于北海道空知綜合振興局東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夕張山地的北部,轄區的九成地區為山區和森林。 過去在煤礦產業最繁榮時期人口曾經超過7萬人,但在礦坑封閉之後人口銳減,目前致力於拓展旅遊事業。 城市名稱源自南北貫穿轄區中間的蘆別川。「蘆別」源自阿伊努語的「has-pet」(灌木林中的河川)或是「as-pet」(降落的河川)。
人口:11,981   区域:865.04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蘆別市:旅游景点::  车站特色产品
17.江別市
江別市(日语:江別市/えべつし Ebetsu shi */?)是北海道石狩振興局東部的一個城市,位於札幌市東側,為札幌的住宅城市,因此過去人口曾經快速成長,但近年人口已轉為減少。現在是北海道人口第9多的城市。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e-petke」(兔唇)或「yupe-ot」(鱘魚很多)或是「i-put」(村子的入口)。 在北海道中氣候屬較溫暖的地區,不過由於位於石狩灣通往太平洋的風路上,因此整年皆有強風。轄區大致位於石狩平原的中央,橫跨石狩川兩岸,石狩川的支流千歲川與夕張川皆於轄區內與石狩川匯流,因此常遭受水災。 在與札幌市、北廣島市的邊界有佔地約2,000公頃的道立自然公園-野幌森林公園,其中部分區域仍為從未開發過的原始林狀態。
人口:119,174   区域:187.38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江別市:旅游景点::  车站
18.赤平市
赤平市(日语:赤平市/あかびらし Akabira shi */?)是位于日本北海道中部的城市,屬空知綜合振興局,主要市區主要位於空知川流域,除空知川沿岸區域外接為山區。 過去在煤礦產業最盛的1960年,人口數曾經達到59,430人,但是之後隨著煤礦產業的衰退使得人口開使減少,目前人口已低於一萬,是全日本人口第四少的市級行政區劃;目前正致力發展以煤礦產業遺跡為主的觀光旅遊業。 城市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aka-pira」,意思是山稜的崖。或是「hure-pira」(紅色的崖)「wakka-pira」(有水的崖)等。
人口:9,008   区域:129.88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赤平市:旅游景点::  车站
19.紋別市
紋別市(日语:紋別市/もんべつし Monbetsu shi */?)為位於日本北海道鄂霍次克綜合振興局北部的城市,北側面鄂霍次克海,冬季時岸邊會有流冰,南部為台地。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mo-pet」,意思為安靜的河。 由於過去在日高支廳的門別町(現已合併為日高町)日文發音同樣為もんべつ,因此紋別市習慣上以「鄂霍次克紋別」或「北見紋別」的稱呼來區別。
人口:20,618   区域:830.67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20.士別市
士別市(日语:士別市/しべつし Shibetsu shi */?)為北海道上川綜合振興局的城市。位於名寄盆地的南部,天鹽川與劍淵川的會合處附近,東部為北見山地,西部為天鹽山地。境內東部的岩尾內湖為天鹽川的起源。 城市名稱源自愛努族的語言裡的「si-pet」,為「主要的河川」之意。由於日文發音與根室支廳標津町同樣為「しべつ」,為了避免混淆,電視或廣播中常以「武士士別」(サムライ士別)稱呼士別市,「根室標津」稱呼標津町。
人口:17,287   区域:1,119.22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士別市:旅游景点::  车站
21.名寄市
名寄市(日语:名寄市/なよろし Nayoro shi */?)是位於北海道上川綜合振興局北部名寄盆地中央的城市,天鹽川和名寄川在此合流。 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ナイオㇿプトゥ/nay-or-putu」,意思為注入到河川的地方,指的就是名寄川匯入天鹽川的河口。
人口:26,026   区域:535.20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名寄市:旅游景点::  车站
22.三笠市
三笠市(日语:三笠市/みかさし Mikasa shi */?)是位於日本北海道中部,空知綜合振興局的一個城市,特產包括三笠哈密瓜、三笠西瓜、三笠洋蔥和梅;轄區內的三笠市立博物館為全日本收藏菊石化石最多的博物館。過去曾經因為開採煤礦而繁榮,不過隨著煤礦產業的沒落,人口也開始減少,現已成為全日本人口第三少的城市,人口數僅多於歌志內市與夕張市。 轄內多為山區,僅西部有較為開闊的河谷平原,主要市區也位於此區。 市名源自奈良市的若草山,(由於山形呈現笠形,故別名為三笠山),據說1882年設立的空知集治監的後山的山形與奈良的三笠山相似,被關在此的囚犯便稱之為為三笠山。1906年幌內村、幾春別村和市來知村合併時,便以此山之名作為新的村名,成為三笠山村;1942年改制為町時,更名為現在的名稱「三笠」。
人口:7,722   区域:302.52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23.根室市
根室市(日语:根室市/ねむろし Nemuro shi */?)為日本北海道根室振兴局的市,位於北海道最東端區域,也是根室支廳所在地。 名稱來自阿伊努語的「ni-moy/ni-muy」(樹木海灣)或「ni-mu-oro」(樹木繁茂的地方)或「mem-or-o-pet」(在有泉水的地方的河流)。
人口:23,552   区域:506.25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根室市:旅游景点::  城堡车站特色产品
24.千歲市
千歲市(日语:千歳市/ちとせし Chitose shi */?)是位于北海道石狩振興局南部的一個城市,為新千歲機場的所在地,因此也成為北海道的物流集散地。 西部為以支笏湖為中心的山區,東部為石狩平原,緊鄰馬追丘陵,人口主要集中在中部鐵路沿線區域。 由於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第7師團以及航空自衛隊的第2航空團的駐地皆在此,因此全市9萬的人口中,約有三萬人從事自衛隊相關之工作。 過去此地被阿伊努族稱為「si-kot」,意思是大的窪地或山谷,與支笏湖的湖名同源。但是「しこつ」在日文發音中與「死骨」同音;而當時有許多鶴棲息於此,配合「千年鶴、萬年龜」(日語原文:鶴は千年、亀は万年)的故事,因此在1805年正式將此地命名為「千歲」。
人口:97,668   区域:594.50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千歲市:旅游景点::  车站公园
25.瀧川市
瀧川市(日语:滝川市/たきかわし Takikawa shi */?)是北海道空知綜合振興局轄下的一個城市。位於石狩平原的北部,石狩川和空知川匯流處。 市名意譯自阿伊努語的「so-rap-ci」,意思為瀑布(日文寫作「瀧」)下的地方,表示空知川。而空知川因為中流有段落差較大的地方因此被阿伊努族稱為「so-rap-ci-pet」,意思是「有瀑布(瀧)的河川」。
人口:38,071   区域:115.90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瀧川市:旅游景点::  车站
26.砂川市
砂川市(日语:砂川市/すながわし Sunagawa shi */?)是位於北海道空知綜合振興局轄下的一個城市;市民平均可利用公園面積是全日本最大的城市。過去曾經以周邊地區的煤礦產業而繁榮,目前由於市區內有許多口碑好的點心店,因此推出了「砂川甜蜜道路」(Sweet Road)的宣傳口號。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ota-us-nay」,意思是砂多的河川,指的是轄區內的上歌志內川;而位於上歌志內川上游的歌志內市的名稱也是源自相同的阿伊努語,不同的是歌志內市為採用此字的發音命名。
人口:15,914   区域:78.68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砂川市:旅游景点::  车站
27.歌志內市
歌志內市(日语:歌志内市/うたしないし Utashinai shi */?)是位於北海道中部空知綜合振興局轄下的一個城市。過去曾經因煤礦的開採而繁榮,在1948年時,人口最多時曾經達到46,000人;但在煤礦產業衰退之後人口隨之開始減少,目前是全日本人口最少的城市,人口不到三千人,連在北海道升格為町的5,000人門檻都不足。 轄區位於夕張山,多為山區,主要市區位於上歌志內川沿岸的河谷區域。 「歌志內」的名稱與源自阿伊努語的「ota-us-nay」,意思是有很多砂的河川,這河川指的即是轄內的上歌志內川;而位於上歌志內川下游的砂川市的名稱也是源自相同的阿伊努語,不同的是砂川市為採用此字的意思命名。
人口:2,791   区域:55.95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28.深川市
深川市(日语:深川市/ふかがわし Fukagawa shi */?)是位於北海道空知綜合振興局北空知地區的主要城市,是空知北部的交通中心,有許多鐵路和公路在此交會。該市蕎麥的種植面積是全日本第二。市名源自轄區內大鳳川的阿伊努語名稱「oho-nay」,意思是「深的河川」。
人口:19,162   区域:529.42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深川市:旅游景点::  车站
29.富良野市
富良野市(日语:富良野市/ふらのし Furano shi */?)是日本北海道上川綜合振興局轄區內南部的一個城市,是北海道內知名的觀光城市。曾經為日劇《來自北國》(北の国から)的故事地點。 富良野市位於由十勝岳、蘆別岳和夕張山地所包圍的富良野盆地內,行政區範圍分布於石狩川的支流空知川和富良野川的匯合點,相當於北海道的中央位置。境內約7成土地為林地,包括位於市範圍內東南部,自1899年就已設立的東京大學實驗林場。 該市的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hura-nu-i」(發臭的地方)或「hura-nuy」(發臭的火焰),一般認為指的是十勝岳的硫磺噴氣。
人口:20,223   区域:600.71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富良野市:旅游景点::  车站
30.登別市
登別市(日语:登別市/のぼりべつし Noboribetsu shi */?)為日本北海道膽振綜合振興局的城市,屬於室蘭市的衛星城市,轄區內西南部的工業區屬於室蘭市週邊工業區。市內的登別溫泉和カルルス溫泉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東南海岸區域為平原,內陸為台地和丘陵,更內陸的區域為山地。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的登別、幌別、鷲別三個地區,分別位於登別川、幌別川、鷲別川的河口,其中鷲別與室蘭市區相連。 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nupur-pet」(深色的河)或「nupki-pet」(混濁的河)。
人口:45,233   区域:212.21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登別市:旅游景点::  车站公园
31.惠庭市
惠庭市(日语:恵庭市/えにわし Eniwa shi */?)是位于北海道石狩振興局南部的一個城市,由於鄰近札幌市,成為札幌市的住宅城市。由於日本自衛隊在惠庭市的西部山區和平原設有演習場,因此有許多自衛隊相關人員居住於此。 城市名稱「惠庭」源自惠庭岳,一般認為惠庭岳的名稱是阿伊努語的「e-en-iwa」,意思是很尖的山。
人口:70,182   区域:294.65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惠庭市:旅游景点::  车站公园
32.伊達市 (北海道)
伊達市(日语:伊達市/だてし Date shi */?)是日本北海道膽振綜合振興局西部的城市,臨內浦灣。成立於2006年1月1日的福島縣伊達市同樣名為伊達市,繼府中市後,成為日本第二組名稱重複的城市。 市名源自日本武士名家伊達氏,由於伊達市最初是由伊達氏的支系亘里伊達家的十五代領主伊達邦成帶領家臣所建立,因此命名為伊達。
人口:32,391   区域:444.21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伊達市 (北海道):旅游景点::  车站公园
33.北廣島市
北廣島市(日语:北広島市/きたひろしまし Kitahiroshima shi */?)位於北海道石狩振興局東南部。緊鄰札幌市東南側。原本是農村,隨著札幌的開發,成為札幌的通勤城鎮。 1884年(明治17年),廣島縣的移民到此定居開墾,當時名為「廣島村」,以示不忘家鄉,1995年改制為市的時候,命名為北廣島市。每年廣島市都會招待北廣島的中小學生參加原子彈被爆的紀念活動。廣島市遭受嚴重自然災害時,北廣島市民都會捐款相助。2018年3月,職棒日本火腿隊決定在北廣島市興建新球場,部份球迷因而誤以為球隊要離開北海道遷往廣島縣,因此北廣島市政府製作印有「別、別搞錯了! 是北海道啦!」標語及歷史人物圖像的團扇做為宣傳。 在廣島縣山縣郡有同樣以北廣島為名的北廣島町。
人口:57,347   区域:119.05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北廣島市:旅游景点::  车站
34.石狩市
石狩市(日语:石狩市/いしかりし Ishikari shi */?)是位于北海道石狩振興局北部的一個城市。 市名「石狩」源自從轄區中流過的石狩川,石狩川的名稱則是源自阿伊努語的「i-sikar-a-pet」,意思是「彎彎曲曲的河川」。
人口:57,956   区域:722.42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石狩市:旅游景点::  寺庙海岸特色产品
35.北斗市
北斗市(日语:北斗市/ほくとし Hokuto shi */?)是位于北海道渡島綜合振興局中部的城市,是北海道最早栽種水稻的地區,轄區東南部以平原為主,西部是山區地形,南側面對函館灣。於2006年2月1日由上磯郡上磯町和龜田郡大野町合併成立,是渡島支廳第二個誕生的城市,人口在廳內僅次於函館市。 在城市成立之時,由於希望新成立的城市在未來可以像北斗七星一樣散發光芒,成為其他城市的典範,因此以「北斗」作為新城市的名稱。其日文發音與位於日本山梨縣的北杜市同樣皆為「Hokuto-shi」。
人口:44,375   区域:397.44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北斗市:旅游景点::  车站
36.松前町 (北海道)
松前町(日语:松前町/まつまえちょう Matsumae chō */?)是北海道渡島綜合振興局西南部的一個城鎮,位於北海道最南端的位置,西面日本海,南臨津輕海峽,也是北海道唯一的城下町,松前藩的政治、經濟、文化中樞;以松前城以及全國著名的賞櫻場所聞名。因為過去是松前藩的中樞,因此以「松前」命名。 「松前」的名字是源自阿伊努語的「mat-oma-i」(婦女居住的地方)或是「mat-oma-nay」(婦女居住的河流)。位於北海道西南方的渡島大島和渡島小島也屬於松前町之轄區。
人口:6,231   区域:293.25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松前町 (北海道):旅游景点::  城堡
37.福島町
福島町(日语:福島町/ふくしまちょう Fukushima chō */?)是北海道渡島綜合振興局西南部一個以漁業為主的城鎮,第41代橫綱千代之山雅信、第58代橫綱千代之富士貢皆出生於此,使得福島町成為最多橫綱誕生的城鎮。
人口:3,573   区域:187.28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38.長萬部町
長萬部町(日语:長万部町/おしゃまんべちょう Oshamanbe chō */?)是北海道渡島綜合振興局北部的一個以酪農業、漁業和林業為主的城鎮,位於渡島半島連結北海道其他地區的交通要道;臨內浦灣,其餘三面為山所環繞,主要的山岳包括長萬部岳(972.4公尺)、寫萬部山(498.8公尺),主要河川為長萬部川。 長萬部町有町營的天然氣供應,在2006年北見市的轉售給民間後,成為北海道內唯一由地方政府經營的天然氣事業。 町名源自阿伊努語的「o-samam-pet」(下游橫躺的河流)、「o-samam-pe」(下游有很多鰈魚)或「upas-samam-pe」(雪鰈魚)。
人口:4,881   区域:310.76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長萬部町:旅游景点::  车站
39.奧尻町
奧尻町(日语:奥尻町/おくしりちょう Okushiri chō */?)是日本北海道檜山振興局位於日本海海中奧尻島上的一個城鎮;從函館市搭乘飛機前往約需40分鐘,從江差町撘乘渡輪約需130分鐘。 發生於1993年7月12日的北海道南西沖地震使町上遭到海嘯和發生土石崩落,造成島上172人死亡、26人失蹤、143人受傷。町名源自阿伊努語的「i-kus-ta-mosir」或「i-kus-un-sir」,意思是對面的島嶼。
人口:2,346   区域:142.97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奧尻町:旅游景点::  
40.新雪谷町
新雪谷町(日语:ニセコ町/ニセコちょう Niseko chō */?),或又譯為二世古町、二世谷町,是北海道後志綜合振興局中部一個以滑雪場相關觀光業為主的城鎮。 在1964年以前,原名為狩太町(カリブト),但當地旅遊業者認為此名稱的發音「Kaributo」不夠響亮,因此發起改名運動;最後決定使用改為現在的名稱「ニセコ」,此名稱是源自町內的火山「ニセコアンヌプリ」,這是源自阿伊努語的「nisey-ko-an-nupuri」,意思是有峭壁的山。但「ニセコ」並沒有正式的漢字名稱;最初常被使用的漢字包括「二世谷」和「二世古」,後來當地業者為了能表示出當地滑雪產業的特色,也開始使用「新雪谷」的名稱。而後町政府網頁上的中文名稱亦開始使用「新雪谷」,但在台灣與香港的旅遊業現今仍習慣使用「二世谷」或「二世古」。 目前全日本只有新雪谷町和南阿爾卑斯市(南アルプス市)在行政區名稱中使用片假名。
人口:5,086   区域:197.13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新雪谷町:旅游景点::  车站公园
41.俱知安町
俱知安町(日语:倶知安町/くっちゃんちょう Kutchan chō */?)是位於日本北海道西北部的行政區劃,隸屬後志綜合振興局,也位於後志綜合振興局管轄範圍的中間位置,因此該振興局辦公室也設於此。 主要農產為马铃薯,由於轄內南部的羊蹄山及新雪谷連峰,擁有許多滑雪場及度假村。 町名源自阿伊努語的「kut-san-i」、「kut-san」或「kut-sam-un-pet」,這是俱登山川的舊名,意為「從管道一樣的地方流出的河流」、「從懸崖上流出的河流」或「懸崖旁邊的河流」。
人口:15,635   区域:261.34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俱知安町:旅游景点::  车站公园
42.泊村
泊村(日语:泊村/とまりむら Tomari mura */?)是北海道後志綜合振興局轄下一個以漁業和觀光業為主的村莊。轄區內平地不多,以山區為主;北海道唯一的核能發電廠設於此。 町名源自阿伊努語的「hemoy-tomari」(鱒魚的港灣)或「moyre-tomari」(平靜的港灣)。
人口:1,499   区域:82.28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43.余市町
余市町(日语:余市町/よいちちょう Yoichi chō */?)是北海道後志綜合振興局北部一個以果樹栽種為主的城鎮,臨日本海。海岸部份為二世古積丹小樽海岸國定公園的一部分。 名稱源自阿伊努語「yu-ot-i」(溫泉多的地方)或「i-ot-i」(蛇多的地方)。
人口:17,562   区域:140.59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余市町:旅游景点::  车站
44.上川町
上川町(日语:上川町/かみかわちょう Kamikawa chō */?)是位於日本北海道上川綜合振興局東部的一個町,以「日本第一的紅葉」聞名,每年在紅葉季節由於旅客過多,還必須進行交通管制。轄區內另有熊牧場,近年來也在大力推廣上川拉麵。 町名源自阿伊努語的「pen-i-un-kur-kotan」,意思為上游居民的村莊。
人口:3,202   区域:1,049.47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上川町:旅游景点::  车站温泉
45.下川町
下川町(日语:下川町/しもかわちょう Shimokawa chō */?)是位於日本北海道上川綜合振興局北部的一個町,以「森林與人相互輝映的城鎮」作為町的標語。位於天鹽川支流名寄川的上游,也是北見山地內。 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pan-ke-nup-ka-nam-pet」,意思是「原野上冰冷的河川下游附近」。 轄區內有多個滑雪跳躍場,也因此培養出多位滑雪跳躍選手,在200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日本滑雪跳躍代表中,就有四位選手出身自下川町。
人口:3,028   区域:644.20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46.增毛町
增毛町(日语:増毛町/ましけちょう Mashike chō */?)是日本北海道留萌振興局南部的町,西鄰日本海,東側位山區,轄區內有暑寒別天賣燒尻國定公園的暑寒別岳。牡丹蝦的捕獲量是全日本第一,此外也有大量的紅蝦。又由於具有良好水質,轄區內有日本最北端的大型酒造「本間造酒」,其代表品牌為「國稀」。 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maskin-i」(很多的地方)或「mas-ke」(有海鷗的地方)。
人口:3,853   区域:369.71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增毛町:旅游景点::  酒精
47.小平町
小平町(日语:小平町/おびらちょう Obira chō */?)是日本北海道留萌振興局的町,西鄰日本海。過去有留萌煤田,在1947年達到最盛,當時有留萌本線、留萌煤礦鐵道、羽幌線、達布森林鐵道等多條鐵道延伸至轄區。在1956年合併鬼鹿村時,人口曾經多達1萬7千人,但在停止開採煤礦後,人口開始減少,現在人口已低於3,500人。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o-pira-us-pet」,意思為「河口有懸崖的河川」。
人口:2,838   区域:627.22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48.苫前町
苫前町(日语:苫前町/とままえちょう Tomamae chō */?)是日本北海道留萌振興局中部的一町,臨日本海。該町以北海道最大的風力發電風車群闻名。 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toma-oma-i」(有蝦夷延胡索的地方)或「enrum-oma-moy」(在海岬處的海灣)。
人口:2,840   区域:454.60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49.羽幌町
羽幌町(日语:羽幌町/はぼろちょう Haboro chō */?)是日本北海道北部西海岸留萌振興局中部的一個半農半商的町。暑寒別天賣燒尻國定公園的天賣島和燒尻島正是屬于羽幌町,每年夏季有很多旅客前來。 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hapur」(柔軟)或「ha-poro-pet」(有廣大流域的河川)。
人口:6,362   区域:472.65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羽幌町:旅游景点::  
50.初山別村
初山別村(日语:初山別村/しょさんべつむら Shosanbetsu mura */?)是日本北海道西北部留萌振興局中部的一村。日本最北端的天文台位于此。主要聚落為初山別、豐岬、有明,但除初山別外,其餘聚落人口僅數百人。 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so-e-san-pet」或「so-san-pet」(從瀑布流出的河川),也可能是「susam-pet」(柳葉魚的河流)。
人口:1,081   区域:279.51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51.遠別町
遠別町(日语:遠別町/えんべつちょう Enbetsu chō */?)是位于日本北海道留萌振興局北部的町,是日本最北端的稻作地。 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wen-pet」(壞的河川)或「u-ye-pet」(談話的河川)。
人口:2,423   区域:590.80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52.天鹽町
天鹽町(日语:天塩町/てしおちょう Teshio chō */?)是位于日本北海道留萌振興局最北部的町,西面日本海;北海道第二長的河川天鹽川在此入海。 町名來自天鹽川,天鹽川之名則是源自阿伊努語的「tes-o-pet」、「tes-us-i」或「tes-un-i」,一般認為意思為有很多漁梁(河川中水中利用樹枝、竹、樁等做成堤壩攔阻水流,捕魚的裝置)的河流。
人口:2,814   区域:353.56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53.幌延町
幌延町(日语:幌延町/ほろのべちょう Horonobe chō */?)是位于北海道北部宗谷綜合振興局的一町,北緯45度線正好通過市區。西部海岸為沙丘地形及佐呂別原野,東部則為山區和丘陵,多為北海道大學的實驗林地,南端以天鹽川與天鹽町相鄰。 名稱來源于愛努語的「poro-nup」或「poro-nutap」,為大原野的意思,也就是佐呂別原野。該町沿海地區設有大量風力發電風車,成為町內主要景觀。
人口:2,196   区域:574.10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幌延町:旅游景点::  车站
54.猿拂村
猿拂村(日语:猿払村/さるふつむら Sarufutsu mura */?)是日本北海道宗谷綜合振興局東北部的村,為日本最北方的村。扇貝魚貨量為全日本第一。 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sar-put」,意思為葦塘的河口。在日本統治庫頁島時期,日本與庫頁島之間的海底電纜即由猿拂村通往庫頁島。 日本自衛隊設於村內的「鬼志別演習場」為日本自衛隊最北端演習場。
人口:2,637   区域:589.97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猿拂村:旅游景点::  
55.禮文町
禮文町(日语:礼文町/れぶんちょう Rebun chō */?)是日本北海道宗谷綜合振興局西部海域中禮文島上的町,位於稚內市西方50公里,為全日本最北的町。轄區北部以船泊聚落為主,南部以香深聚落;由於西部為懸崖絕壁,未能建設公路,僅有一條公路沿東岸貫穿南北。 名稱源自阿伊努語的「rep-un-sir」,意思為海對面的島。
人口:2,314   区域:81.64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禮文町:旅游景点::  海岸
56.利尻町
利尻町(日语:利尻町/りしりちょう Rishiri chō */?)是日本北海道宗谷綜合振興局西部海上利尻島上西部區域的町,鄰日本海。境內地勢險峻,村落夾於高山與海岸之間,北部以沓形聚落為中心,南部則以仙法志聚落為中心。 由於位於海上島嶼,夏冬溫差較小,夏天氣溫低於攝氏30度,冬天最低零下10度,但常有強風,年平均風速在5每秒公尺以上。 町名源自阿伊努語的「ri-sir」,意思為「高的島」,或衍生為「有高山的島」,指的是利尻島中央海拔1,721公尺的利尻山。
人口:1,895   区域:76.51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57.利尻富士町
利尻富士町(日语:利尻富士町/りしりふじちょう Rishirifuji chō */?)是日本北海道宗谷綜合振興局西部海上利尻島上東部區域的町。主要村落位於海岸邊,北部以鴛泊聚落為中心,南部則以鬼脇聚落為中心。轄區佔全島59%的面積。由於位於海上島嶼,夏冬溫差較小,夏天氣溫低於攝氏30度,冬天最低零下10度,但常有強風,年平均風速在5每秒公尺以上。 町名的「利尻」源自阿伊努語的「ri-sir」,意思為「高的島」,或衍生為「有高山的島」,指的是利尻島中央海拔1,721公尺的利尻山;而利尻山又常被稱為「利尻富士」,也因此山而命名。
人口:2,263   区域:105.61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利尻富士町:旅游景点::  
58.佐呂間町
佐呂間町(日语:佐呂間町/さろまちょう Saroma chō */?)位於北海道鄂霍次克綜合振興局中部,北部與佐呂間湖相接,南部為丘陵地帶。 町名的源自阿伊努語的「sar-oma-pet」,意思有蘆葦的河川。
人口:4,768   区域:404.94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59.豐浦町
豐浦町(日语:豊浦町/とようらちょう Toyoura chō */?)是北海道膽振綜合振興局西部的一個城鎮,南臨內浦灣,北部為山林地。 由於擁有豐富的農產和水產,並鄰近內浦灣,因此命名為「豐浦」。
人口:3,628   区域:233.57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豐浦町:旅游景点::  车站
60.厚真町
厚真町(日语:厚真町/あつまちょう Atsuma chō */?)是位於日本北海道南側太平洋沿海區域的一個行政區劃,隸屬膽振綜合振興局,轄區主要包括厚真川流域周邊,轄區呈南北狹長狀,北側為夕張山地之山區,轄內主要市區位於厚真川中游附近。 町名源自阿伊努語的「ar-tomam」(對面的溼地)或是「at-ma」(鼯鼠游泳的地方)、「at-oma-p」(有榆樹的地方)。
人口:4,381   区域:404.61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厚真町:旅游景点::  车站
61.洞爺湖町
洞爺湖町(日语:洞爺湖町/とうやこちょう Tōyako chō */?)是北海道膽振綜合振興局西部的一個城鎮,南臨內浦灣。轄區內有多個北海道的著名旅遊景點,包括位於洞爺湖岸邊的洞爺湖溫泉、東側鄰近壯瞥町的有珠山、昭和新山。 也因為洞爺湖是此城鎮的最重要觀光資源,因此以「洞爺湖」命名。
人口:8,147   区域:180.81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洞爺湖町:旅游景点::  车站公园
62.平取町
平取町(日语:平取町/びらとりちょう Biratori chō */?)為位於北海道日高振興局西部的一個町。 町名源自阿伊努語的「pira-utur」,意思為山崖之間的地方。
人口:4,594   区域:743.09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平取町:旅游景点::  
63.襟裳町
襟裳町(日语:えりも町/えりもちょう Erimo chō */?)位於北海道日高振興局東南部,臨太平洋,位於日高山脈的最南端,也是北海道主體部分的最南端襟裳岬為於此。由於兩面臨海,常有強風,每年有290天以上的風速超過每秒10公尺,因此也成為北海道第一個設置民營風力發電所的地方。 由於日高山脈延伸至海岸旁,336號國道的襟裳町至十勝支廳廣尾町的路段,位於日高山脈和太平洋之間的懸崖側,也常因氣候的緣故發生落石坍方,造成道路中斷;為了建設及維持此段道路政府投入了大量金錢,因此被稱為「黃金道路」。 町名源自阿伊努語的「enrum」,意思為海岬。或是「erum」,意思為老鼠。
人口:4,320   区域:284.00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襟裳町:旅游景点::  海岸
64.池田町 (北海道)
池田町(日语:池田町/いけだちょう Ikeda chō */?)位於北海道十勝綜合振興局中部,以葡萄酒之町聞名,並設有町營釀酒事業。名稱則來自此地最早成立的「池田農場」。
人口:6,161   区域:371.79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池田町 (北海道):旅游景点::  车站
65.厚岸町
厚岸町(日语:厚岸町/あっけしちょう Akkeshi chō */?)位於北海道釧路綜合振興局東南部。町名是來自阿伊努語的「at-kep-us-i」(有剝榆樹皮的地方)或是「at-kes-to」(榆樹下的湖泊),也有人認為是「atke-tek-us-i」(有很多扇貝的地方)。
人口:8,591   区域:739.26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厚岸町:旅游景点::  寺庙车站
66.中標津町
中標津町(日语:中標津町/なかしべつちょう Nakashibetsu chō */?)為日本北海道根室振兴局標津郡的町,位於根室支廳中部區域,產業以酪農業及商業為主。2005年起,成為北海道廳的移民促進市町村,推廣道外移民遷入。在2005年的人口普查中,為釧路、根室地方中唯一人口增加的地區。 町名源自阿伊努語的「si-pet」,意思為大河。
人口:22,740   区域:684.87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中標津町:旅游景点::  
67.羅臼町
羅臼町(日语:羅臼町/らうすちょう Rausu chō */?)為日本北海道根室振兴局目梨郡的町,位於知床半島的東南部,面對根室海峽與國後島相對。名稱來自阿伊努語的「ra-us-i」,意思為低的地方、有腸的地方或有獸骨的地方。
人口:4,488   区域:397.72km2
官方网站  Wikipedia
・羅臼町:旅游景点::  

Back to TOP

Über/Anfrage/Unternehmen/
Datenschutzrichtlinie/Haftungsausschl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