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棒的日本搜索

东京:特色产品

1.明日叶
明日叶(學名:Angelica keiskei)原产地位于日本的八丈岛,是属于傘形科當歸屬的藥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1]。
2.鳗鱼饭
鳗鱼饭(日语:鰻丼),是一種日本丼物、典型的日本料理,主要是将蒲烧鳗鱼置于盛裝米饭的日本餐具內食用。這被認為是來自於江戶的鄉土料理,屬於日本料理的一種。在日本,可以分为鳗鱼盒饭(鰻重)与鳗鱼碗饭(鰻丼),区别仅为一种用木盒盛放而另一种用瓷碗。食用前可以撒上七味粉提香。 在日本,最出名的鰻魚飯專賣店是由有鰻魚之神美譽的金本兼次郎經營的野田岩 麻布飯倉本店。
3.親子丼
親子丼(日语:親子丼/おやこどん Oyakodon */?),又稱滑蛋雞肉飯,是日本的一種米食類料理。主要食材是雞肉和雞蛋,故稱為親子丼。若同時包含魚肉與魚卵的丼物也稱為「海鮮親子丼」,如「鮭魚親子丼」。 以雞肉、雞蛋、洋蔥等覆蓋在飯上,再以碗盛裝而成的丼物,「親子」的名稱是因為丼物裡面同時包含雞肉與雞蛋而來。親子丼由一間叫「玉ひで」的餐廳開始,本是販售「軍雞鍋」(鬥雞鍋),也就是將雞肉煮熟後,再淋上蛋汁一起食用的料理。當時日本的雞蛋價格非常昂貴,客人認為若因軍雞鍋吃不完而丟棄是很浪費的事,所以就把剩下的料理和白飯拌在一起食用,沒想到味道相當可口,來店的客人與日遽增,一直到第五代老闆上任後,才正式將雞肉覆蓋蛋汁,再淋在飯上來銷售,並命名為親子丼。[1]
4.豬排丼
豬排丼(日语:カツ丼/カツどん Katsudon */?)或日式猪扒饭,是日本料理中將鸡蛋放置在豬排飯上的丼物,也可以將雞蛋取代為日式豬排醬。 “豬排丼”在日语里和“赢”(勝つ)同音,所以会有学生在大考前夜食猪扒饭求好运。 在日本刑事劇當中,經常會看到在警局詢問嫌犯的時候,警察會請老實坦白的犯人吃豬排丼,并询问嫌犯“你想过你母亲会怎么想吗”[1]。該橋段最早出現於1955年的電影《警察日記》[2][3]。
5.臭魚乾
臭魚乾(日语:くさや)是起源自日本伊豆半島外海一帶的伊豆諸島中,將鰺、飛魚或是鯕鰍等魚類醃漬的發酵食品,帶有特殊的強烈氣味。
6.細鱗圓鰺
細鱗圓鰺,又稱頜圓鰺、拉洋圓鰺,俗名為四破魚、紅赤尾,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種。[1][2]
7.新喜乐
新喜乐(日语:新喜楽/しんきらく Shinkiraku */?),是一座位于日本东京都中央區築地四丁目的料亭,與金田中和吉兆並為日本三大料亭。曾经接待过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佐藤荣作和東急電鐵创始人五岛庆太等名人。[1][2][3][4][5][6][7][8][9] 1875年伊藤在日本橋茅場町创建喜乐,[8]1898年在大隈重信官邸附近创建新店铺,改为新喜乐。[10][10][11]1923年關東大地震店铺被毁,之后重建。1940年以来经过日本建筑师吉田五十八多次改建成为现在模样。[10][12] 1955年起成为日本文學振興會为芥川龍之介獎和直木賞评选设置的固定会场。芥川龍之介獎评选会场设在一楼,直木賞评选会场设在二楼。
8.新宿黃金街
新宿黃金街(日语:新宿ゴールデン街)是位於日本東京都新宿區歌舞伎町1丁目的一條餐飲街。這裡聚集有超過200家小型餐廳及酒吧,是日本文化人的聚集地之一,因此也是東京的文化藝術發信地之一。 35°41′38″N 139°42′17″E / 35.69389°N 139.70472°E / 35.69389; 139.70472
9.相撲火鍋
相撲火鍋(日语:ちゃんこ鍋/ちゃんこなべ Chankonabe */?)是一種日式火鍋。相傳其最早由第19代橫綱出羽海部屋常陸山谷右衛門所發明,這種飯食也是在初入門弟子關取開始稽古時每天必須負責的雜役。原本是為相撲力士培養龐大體格所開發的料理,隨著許多相撲力士在退役後經營火鍋店,現亦成為大眾飲食之一。 相撲火鍋較一般火鍋內含較多的蛋白質和膠質。傳統上相撲火鍋食材以禽類如雞肉為主,盡量避免採用牛、羊、豬等畜肉,因家畜多為四腳動物,而四肢著地在相撲意味著敗北,正規相撲力士部屋仍嚴守此規,但現代以來店家烹調的相撲火鍋食材禁忌則多有放寬;同時其特色為份量大、食材豐富,食量巨大的相撲力士可以一人吃一鍋甚至更多,但一般人則通常多人共食一鍋。相撲火鍋的吃法與其他火鍋一樣,但是有在吃完後會加入寬粉條吃完後再加入白飯的三次吃法。
10.天婦羅
天婦羅(日语:天婦羅ⓘ、天麩羅、天ぷら/てんぷら tenpura),又譯日式炸蝦,是指日本的一種裹麵糊的油炸食品,一般指炸蝦,但也可以指油炸的魚類、貝類、魷魚或番薯、地瓜葉、海苔、蓮藕等蔬菜。就像日本的大多數食物一樣,天婦羅的原型並不是日本料理,而是葡萄牙菜中的一個叫花園魚的菜,經過日本人改造後逐漸變為日本風格的食品[1][2][3][4][5][6]。 传统的日式天婦羅是用海产或蔬菜裹上厚重的小麥粉和木薯粉的漿油炸,粉漿一般只會用水調和,也有高級料理會加入蛋黃、蛋清、醬油、味噌來增加風味。關西的天婦羅中有一種叫做“薩摩炸魚餅”的種類,在台灣日治時代引進,稱為「甜不辣」。
11.文字燒
文字燒(日语:もんじゃ焼き/もんじゃやき monjyayaki,通稱もんじゃ)是一種發祥於東京月島、盛行於關東地方的鐵板燒小吃。將蔬菜肉類置於鐵板上,再淋上麵糊煎至凝固。其形式類似什錦燒,但口感更為濃稠。[1] 文字燒的起源,據傳最早為近畿地方什錦燒的改良。當時關東的點心店為吸引兒童客群,將什錦燒做得更為濃稠並製成甜食。孩童常邊吃邊練字,因而得名。近代鹹味文字燒則發源自戰後昭和20年代的淺草。[2]
12.拉麵二郎
拉麵二郎(日语:ラーメン二郎),是一家位於日本的連鎖拉麵店,以其份量極大為特色。 日本拉面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在加入了味噌的汤料中,添入奶油或玉米当作配料的北海道味噌拉面;熬制猪骨做拉面汤料的九州豚骨拉麵;以酱油为调料的东京酱油拉面等拉面。种类是按照放进汤料的材料或是调料来决定的,我们也能看到“豚骨系”或“酱油系”等的分类。但是拉面二郎,有不属于任何分类的独特形式,这家店不仅菜量很大,而且漂在汤料上的猪肥肉也分量足,叉燒很厚[1]。

Back to TOP

关于/咨询/公司/隐私政策/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