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腸鍋 | ||||||
腸鍋(日语:もつ鍋)是日本的一種火鍋料理,使用牛、豬的小腸和大腸為主要材料,起源於福岡縣福岡市[1]。1990年代之後,隨著腸鍋的店鋪開始擴張到福岡市以外地區,腸鍋也開始普及至日本全國[2]。除了福岡市之外,下關市等地也有具自己特色的腸鍋。 | ||||||
2.短吻红舌鳎 | ||||||
短吻红舌鳎(学名:Cynoglossus joyneri),又名焦氏舌鰨、驹舌、乔氏龙舌鱼,为舌鰨屬下的一个种,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北太平洋韓國、日本南部至南中國海海域,棲息深度20-70公尺,體長可達24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的亞潮帶,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 | ||||||
3.红皱岩螺 | ||||||
红皱岩螺(学名:Rapana venosa),是新腹足目骨螺科皱岩螺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潮间带至潮下带。[1] | ||||||
4.宽壳全海笋 | ||||||
宽壳全海笋(学名:Barnea dilatata),又名海茸或海茸貝,是海螂目鸥蛤科全海笋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韩国、日本九州、南海、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在潮间带下区及低潮线以下很软的软泥底质中,河口附近的软泥滩分布尤多。[1] 由於本物種有粗大的虹吸管,當兩殼展開之後,其外型好像牛的陰莖,在日本和韓國都有特定的食客群。在日本的福冈县、佐贺县等,會将其虹吸管切成片,当做生鱼片吃,也可炒,晒干后略烤,用酒糟腌制等吃法。 | ||||||
5.刀魚 | ||||||
刀魚(学名:Coilia nasus),又称凤尾鱼、长颌鲚、刀鲚、江鲚、毛鲚、鮆(音同“兹”),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一種小型溯河洄游性鱼类[1],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的黃海与東海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2] 本魚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長,幾乎到達胸鰭基部,胸鰭鰭條細長,有6個長的細絲並超過腹鰭,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41公分[2]。 可以忍受淡水,可作為食用魚,与河豚、鲥鱼并称为中国长江三鲜[2]。 | ||||||
6.筑前煮 | ||||||
筑前煮(日语:筑前煮/ちくぜんに)[1],日文又稱がめ煮(がめに)、炒り鶏(いりどり)、筑前炊き(ちくぜんだき)[2],是九州北部地方(主要是福岡縣舊筑前國區域,有時也泛指福岡縣全縣與佐賀縣)的代表性鄉土料理[1]。 | ||||||
7.舌形貝屬 | ||||||
舌形貝屬(學名:Lingula)是舌形貝科下的一個屬,俗名海豆芽,模式種是鴨嘴海豆芽(Lingula anatina)。舌形貝屬動物早在寒武紀中期就已存在[1]。一些生物學家認為牠們是活化石,因為其外殼的形態從寒武紀至今變化不大。跟其他腕足類一樣,舌形貝也是濾食(英语:Filter feeder)生物。 舌形貝生活在溫帶和熱帶海域,肉莖粗大,能在海底的鬆軟沉積物中鑽穴居住,肉莖可以在垂直的洞穴裡自由伸縮。牠們絕大部分時間在洞穴裡,靠外套膜上面的三個開口濾食水中碎屑。 | ||||||
8.栉江珧 | ||||||
栉江珧(学名:Atrina pectinata),栉江珧(台湾:牛角江珧蛤),是莺蛤目江珧蛤科曲江珧蛤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在潮间带到20米深的浅海的砂泥底质中。[1] | ||||||
9.豬蹄 | ||||||
豬蹄是指豬的腳部(蹄)和小腿,在广东称圆手,又叫元蹄、北方则将南方所称的“猪脚”细分为猪肘和猪蹄[來源請求],在華人世界中,豬腳是豬常被人食用的部位之一,有多種不同的烹調作法。 | ||||||
10.石斑魚 | ||||||
石斑魚是石斑魚亞科(學名:Epinephelinae)鱼类的泛称,属于鱸形目鮨科。 | ||||||
11.日式烤雞串 | ||||||
日式烤雞串(日语:焼き鳥/やきとり Yakitori),是一種日式小吃。一般而言是以幾塊一口大小的雞肉(或雞內臟)與大蔥插在竹籤上,多以備長炭炭火烤製[1][2][3][4]。日式烤雞串為相當大眾化的居酒屋小吃,現時亦有以烤雞串為主的特式專門店,超級市場亦有售新鮮或冷藏的烤雞串。 日式烤雞串可分鹽燒和醬燒。醬燒所用的大利醬(タレ/垂れ)主要成分為味醂、清酒、豉油和糖。此外,以七味粉、黑胡椒、日本芥末等調味也相當普遍。 在每塊雞肉塊或雞內臟之間,通常會夾上青椒、洋蔥、香菇和大蒜等配料。日本不同地區的烤雞串各具當地特色,除雞肉以外日式烤雞串的款式還包括︰ | ||||||
12.柚子胡椒 | ||||||
柚子胡椒(日语:柚子胡椒 / ゆずこしょう、ゆずごしょう),是一种日本九州地方的调味料。 一般制作的材料包括香橙(又稱羅漢橙,日語稱“柚子”)表皮、青辣椒和盐。九州方言所稱之“胡椒”乃辣椒(Capsicum annu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