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盾目 | ||||||
無盾目(英語:Anaspidea),是中型到大型的後鰓類軟體動物[1],由蛋白組成軟內殼,俗稱海兔。其下包含海鹿總科(Aplysioidea)和筒螺超科(Akeroidea)中的海洋腹足類軟體動物[2]。 羅馬時代已有這種生物的記載,海兔是譯自拉丁語:lepus marinus,這個名字來源於它們渾圓的身體和類似兔耳的兩個長觸角。 2005年無盾目在新的腹足綱分類學中被Aplysiomorpha分支取代。 | ||||||
2.黄金柑 | ||||||
黄金柑(日语:黄金柑、おうごんかん)是日本的一種柑橘類「黄蜜柑」的通稱,在神奈川縣通稱為黃金橙(ゴールデンオレンジ)[1]。2010年,日本的黃金柑收穫量有137.3噸,其中神奈川縣產量有93.4噸,佔全國的 68%。其次是靜岡縣的25.0噸,愛媛縣的13.9噸,高知縣的5噸[2]。主要產地有小田原市、湯河原町、沼津等地[2]。 | ||||||
3.長莖葡萄蕨藻 | ||||||
長莖葡萄蕨藻(學名:Caulerpa lentillifera)是蕨藻屬的一種可食用藻類,也被稱作海葡萄或綠魚子,在菲律賓麥克坦島和日本沖繩縣有這種藻的養殖場。[1] | ||||||
4.黑醋 | ||||||
黑醋,又稱為烏醋,是一種源自於中華地區的黑色酸味調味汁,亚洲其它地區的各種黑色釀造醋也能以黑醋稱呼之,此種調味汁能大量運用於各式中國菜中。 | ||||||
5.琉球雞飯 | ||||||
琉球雞飯是琉球群島(日本鹿兒島縣奄美群島和沖繩縣)的傳統菜餚。 琉球雞飯起源於奄美大島的笠利,最初使用的是山鷸、白腹鶇等野鳥[1]。琉球雞飯是由上面放有雞絲、煎雞蛋、香菇、醃木瓜、醃蘿蔔、大蔥、碎海苔等配料的米飯佐以陳皮粉和白芝麻等調味料的菜餚,與雞湯一起食用,雞湯的味道對菜餚的味道有很大的影響,奄美大島的琉球雞飯一般佐以用整隻雞做湯[2],沖繩本島的琉球雞飯還會使用芥末和將雞湯和鰹魚湯澆在飯上食用[3][4]。 | ||||||
6.秀貴甘蔗 | ||||||
甘蔗(學名:Saccharum officinarum)又名紅甘蔗[1]:146[2],为禾本科甘蔗属下的一个种。皮墨紅色,莖肉富纖維質多汁液,清甜嫩脆、食而不膩,可削皮後直接食用或搾汁飲用。[3][4] [在维基数据编辑] | ||||||
7.花生豆腐 | ||||||
花生豆腐,是一項客家及琉球傳統食品,於台灣主要在南部,常見於屏東內埔、高雄美濃、台南等地方。雖然名為「豆腐」,卻沒有黃豆成份。花生豆腐和豆腐的差別是:豆腐是以黃豆和凝固劑為材料,而花生豆腐是用在來米粉與番薯粉製作,其製作過程比較像碗糕。兩者比較起來,口感有極大差異。 | ||||||
8.桶柑 | ||||||
桶柑(英文:tankan;學名:Citrus tankan),又稱為年柑,是柑橘的一種,屬於芸香科植物,據推測是椪柑與臍橙之天然雜交種。早年由於農家將桶柑儲藏於木桶中作運輸,故稱之為桶柑。品種可細分為桶柑、海梨柑、高牆桶柑(大春種無子桶柑)。性喜溫暖,生育適溫18~26℃,臺灣中、北部適於栽培;繁殖可用嫁接法,砧木可用酸桔或廣東木黎檬。 | ||||||
9.苦瓜 | ||||||
苦瓜(學名:Momordica charantia)又名涼瓜、半生瓜、癞葡萄、锦荔枝等,是葫芦科的热带和亚热带藤本植物。苦瓜原产于非洲。[1]野生或半驯化的变种在史前时期遍布亚洲,很可能在东南亚被完全驯化。[1][2] | ||||||
10.大吴风草 | ||||||
大吴风草 (山菊)(学名:Farfugium japonicum)为菊科大吴风草属的植物。分布在日本、韓國、台灣以及中国大陆的湖北、湖南、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常生於山谷、林下和草丛。[1] 其种加词“japonicum”意为“日本的”。 | ||||||
11.雞肉刺身 | ||||||
雞肉刺身,簡稱雞刺,把雞肉作為刺身,是日本南九州地區的鄉土料理[1]。 做法是把切得很薄生的雞胸肉和雞胗與用大蒜、姜和柚子胡椒等調味品,以及芝麻油加鹽等調味料製成的醬油蘸吃,有時把雞肉略微用火烤炙。 由於生雞肉很容易受到細菌污染,日本每年有500起因生吃雞肉引致的食物中毒[2],特別是沙門氏菌及曲狀桿菌[3],日本厚生勞動省曾經發出警告,要餐廳把雞肉烹煮至攝氏75度或以上方可奉客[4]。 | ||||||
12.豬蹄 | ||||||
豬蹄是指豬的腳部(蹄)和小腿,在广东称圆手,又叫元蹄、北方则将南方所称的“猪脚”细分为猪肘和猪蹄[來源請求],在華人世界中,豬腳是豬常被人食用的部位之一,有多種不同的烹調作法。 | ||||||
13.大管鞭虾 | ||||||
大管鞭虾(学名:Solenocera melantho)管鞭虾科管鞭虾属的一种甲壳动物,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东北部海域。[1]大管鞭虾体长一般为40~130毫米,体重1~25克。繁殖期7~11月。大管鞭虾是一种重要虾类资源,是制作冻虾仁的主要原料之一。[2] | ||||||
14.青蟹屬 | ||||||
青蟳屬(学名:Scylla),又称青蟹属,梭子蟹科的一属甲壳动物。多可食用,肉质鲜美。 青蟳屬有四品種[2],其中最常見為锯缘青蟹。青蟳屬常見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3] 本属包括以下物种: | ||||||
15.平鳍旗鱼 | ||||||
平鳍旗鱼(学名:Istiophorus platypterus)为旗鱼科旗鱼属的鱼类,又稱雨伞旗鱼、芭蕉旗魚。 体延长,略呈圆筒形,稍侧扁。头较长,吻长而尖,呈剑状突出。第一背鳍长而高,呈帆状,具有黑色斑点;第二背鳍短小;胸鳍呈镰刀状;腹鳍狭长,起点在胸鳍基底下方稍后,向后延伸至肛门,具有一鳍棘;尾鳍深叉形。体青褐色,有灰白色圆斑,腹部银白色,体侧无横带和圆斑。與大西洋旗魚(Istiophorus albicans)外觀極為相似。 分布于台湾基隆、成功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1] | ||||||
16.丝瓜 | ||||||
丝瓜(学名:Luffa aegyptiaca)也作圓筒絲瓜,粵語称水瓜,在臺灣又稱菜瓜[2],是原產於印度[來源請求]的一種葫蘆科植物原生于印度次大陆,被引入到世界各地,在東亞地區被廣泛種植。[1] | ||||||
17.羅漢竹 | ||||||
羅漢竹(學名:Phyllostachys aurea),又稱布袋竹、佛肚竹、鼓槌竹、姜竹、虎山竹、台湾人面竹、人面竹,粵語稱觀音竹,为禾本科刚竹属下的一个种,分佈於東南亞[1][2]。它可被栽培为花园的观赏植物。 | ||||||
18.家山羊 | ||||||
山羊(学名:Capra aegagrus hircus)[1]又稱夏羊、黑羊或羖羊,和綿羊一样,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家畜之一。山羊的祖先是野山羊,在距今10,500年前于伊朗扎格罗斯完成驯化[2]。人类馴養山羊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便于取得其毛、肉和奶。山羊皮直到中世紀還被經常用於旅行和野營時使用的水袋或酒袋,在某些地區,山羊皮還製成羊皮紙用於書寫。 山羊肉和山羊奶至今仍做為食用。在印度,山羊肉常被叫做「羊肉」或「羔羊肉」。山羊皮仍被用於製作小羊皮手套和其他衣物。某些種類的山羊可以产羊毛纖維、開司米和馬海毛,可以用於製造羊毛衫等。 |